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认证 > 学习资料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知识
发布时间: 2015-06-10 10:45:17   作者:第二临床医学院管理员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由专门性认证机构对独立设置或从属于学院或大学的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其内涵包含: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估来检查学校开设的专业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合格标准;专业认证的对象是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区别于以高等院校为对象的院校认证,特别指向于为毕业生进入某些专门职业领域工作做准备的专业;负责专业认证的主体主要由相关专业协会组织或机构会同该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担任。

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产生的背景?
        

          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WFME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Basic Medical Education),并提出了“建立世界医学教育注册制度”的建议。随即,WHO 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AMEWPR)制订了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和美国中华基金会(China MedicalBoard of New York, CMB)资助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要求》(Global MinimumEssential Require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 GMER),2001年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它们从不同角度制定的全球本科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国际医学教育标准。2002年教育部召开了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并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了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我国医学教育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结合我国医学教育实际,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2008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医学专业认证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重要内容。2008年教育部成立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我国哈尔滨医科大学于2006年5月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WFME)进行认证试点,2007年6月接受了认证回访,哈医大作为国内首家医学院校顺利通过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试点性认证(评估);2008年3月30日至4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首次依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专业进行认证,成为全国第一所试点认证高校。

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只有专业认证,才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关系学校在国际医学教育中的地位,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

        认证是评估学校在这些必备条件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医学教育和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因此通过认证,依据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标准,对学校医学教育进行全面客观地“诊断”,认真查找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差距,明确学校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为更大力度的改革奠定基础;通过认证,执行国际和我国医学教育标准,利于更新教育思想,促进真正意义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念的形成,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专业认证可以帮助学校建立某种规范,或为学校提供某种参照,帮助学校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远景,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形成和充分利用,保证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更好地体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信誉度。

四、专业认证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一是用可接受的最低标准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使公众、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得到基本保障;二是力图通过制定评估教学效果的准则,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等,以鼓励和促进相关专业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五、专业认证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在于专业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

六、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评估有什么区别?
   

       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评估有着本质的不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对象是学校,认证的对象是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是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硬件是大学办学的必备条件,对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办学硬件有规模和数量上的要求,结论是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而专业认证是评估学校在硬件这些必备条件的基础上,专业认证不仅重视教给了学生什么,更重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仅对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情况全过程进行考查与评价,而且特别注重对学校输出结果——毕业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进行考查认证。认证结论不分等级,只给出的是其专业是否符合认证标准的评价(通常分为完全认可、有条件认可和不予认可等三种结论)。

区别 专业认证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接受学校 主动、自主选择 被动、指令性
申请 需要 不需要
认证过程

简单、公开、透明

听取报告、座谈会、考察

 大量材料(资料、试卷等)准备、听课、考核

座谈会、查看教学条件
 

进校考察期间 宽松、正常状态 紧张、注重氛围
专家离校后 扎实整改、工作量大 结束、皆大欢喜
专家组对学校 信任、平等 审校(资料、试卷等)
反馈 肯定成绩、重点找出不足 以成绩为主、不足为辅

七、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考察要点是什么?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体系包括10项标准(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究,行政和管理,改革与发展)和44个亚标准。《标准》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如下:

     1. 宗旨及目标:包括宗旨及目标、宗旨及目标的确定、学术自治、教育结果等4个亚标准,重点考察学校是否按照卫生需要和专业标准明确办学宗旨和目标,在宗旨和目标确定的过程中是否有共同利益方(学校领导、医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用人单位及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校的主办者)的参与,全校师生是否周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相关利益方是否参与,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教育评价是否实行基于职业能力的医学教育,符合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 教育计划:包括课程计划,教学方法,科学方法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课程计划管理、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等11个亚标准,考查内容包括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是否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过程中是否有共同利益方的参与和理解,教育计划的制定是否考虑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科学方法、终身学习能力、沟通协作意识的培养并为毕业后教育奠定基础和有机的衔接,课程计划中是否进行或加强课程的整合(横向或纵向),是否包含通识教育,全科医学、医学伦理、循证医学,早期接触临床,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及初级卫生保健知识,教学方法上是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教育方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生物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阶段是否采取小班、小组方式教学,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是否有专门机构负责制定操作、信息意见反馈、规划调整等具体工作。

      3. 学生成绩评定:包括学生成绩评定体系,考试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考试管理等4个亚标准。考察学校的成绩评定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情况及是否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是否采用先进、客观的考试方法,如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方法、跨学科的整合式试题、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是否进行规范化的考试过程管理,考试后是否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是否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有效的信息。

      4. 学生:包括招生政策,新生录取,学生支持与咨询,学生代表等4个亚标准。考察学校招生政策是否合理规范、公开透明,是否有相应机构为学生提供包括课程选修、成绩评定、学习、心理、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指导,是否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是否有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定、评估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是否支持学生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相关组织,是否有完善的学生申诉机制。

      5. 教师:包括聘任政策,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等2个亚标准。考察学校教师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满足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的需要,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义务的政策并有效执行,是否能够作为共同利益方参与教学管理与决策,是否建立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是否为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及交流,是否建立教师成长中心,培训教育理论及技能。

      6.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临床教学基地,图书及信息服务,教育专家,教育交流等6个亚标准。考察内容包括学校教育经费所占当年会计决算的比例是否达到国家有关规定,投入是否逐年增加,是否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各类教室、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学习室、基础实验室、实验设备、示教室、临床模拟技能实验室、教学考核设施、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因特网接入、文体活动场所、学生公寓等)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能否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学校是否有足够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医学类专业在校生与病床总数比例能否达到1:1,是否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基地,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是否规范,学校图书与信息资源是否充足,能否有效的用于教学工作为师生提供服务,学校是否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教育计划的制定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发挥有效的作用,是否与其他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的机制,是否有适当的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

       7. 教学评价:包括教育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利益方的参与,毕业生质量等4个亚标准。考察学校是否在共同利益方的参与下建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教学各环节(尤其是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的运行,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是否进行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并将其反馈信息作为改进教育质量,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8. 科学研究:包括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科研,学生科研3个亚标准。考察学校是否有相应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是否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教师的科研活动能否引入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是否有足够的医学教育研究和管理,是否有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形式为学生创造参与科研的机会和条件。

       9. 行政和管理:包括管理,医学院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与卫生部门的关系等4个亚标准。考察学校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是否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项,医学院校主管教学的领导是否有足够的管理权限,是否有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教育培训,是否与卫生管理部门和机构建立建设性的关系。

      10. 改革与发展:包括发展规划和持续改革2个亚标准。考察学校是否有发展规划并定期回顾和检查,是否顺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建立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建立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方法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

 

标准

考察要点

1. 宗旨及目标

1.1 宗旨及目标

1.2 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1.3 学术自治

1.4 教育结果

★依据卫生需要和专业标准,确定任务和目标

★要有共同利益方的参与,使全校师生周知

★实行有共同利益方参加的教学民主管理制度

★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制定课程计划、评定教育结果,实行基于执业能力的医学教育

2. 教育计划

2.1 课程计划

2.2 教学方法

2.3 科学方法教育

2.4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2.5 自然科学课程

2.6 生物医学课程

2.7 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

2.8 公共卫生课程

2.9 临床医学课程

2.10 课程计划管理

2.11 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要求从学科课程转向整合课程(横向与纵向)

★必须明确核心课程(CC)和自选课程(SSCs)

★关注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高度重视职业态度和行为(Professionalism)

★强调社会人文、行为与伦理学科的教育

★主张采用自主学习(SDL)的教学方法

★重视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初级卫生保健

★要求临床基本能力,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全科医学、循证医学(EBM)

★必须为毕业后教育奠定基础,并有机衔接

★制定课程计划应该有共同利益者参加

3. 学生成绩评定

3.1 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3.2 考试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3.3 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3.4 考试管理

★学业成绩评定必须针对教育目标

★主张平时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

★提倡使用跨学科整合的试题

★强调采用先进、客观的方法,如OSCE

★考试必须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有效信息

★必须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

4. 学生

4.1 招生政策

4.2 新生录取

4.3 学生支持与咨询

4.4 学生代表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对学生无偏见和歧视,政策透明

★向学生提供学习、就业和心理咨询

★实施助学制度,提供经济帮助

★支持学生社团及活动

★保护学生的申诉权

★学生是学校的共同利益者

5. 教师

5.1 聘任政策

5.2 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保证教师在教学、科研、医疗服务方面的平衡;任用、晋升、职业发展方面的平衡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义务

★教师应该参与教学管理与决策

★建立教师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有激励机制

★建立教师成长中心,培训教育理论和技能

6. 教育资源

6.1 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6.2 基础设施

6.3 临床教学基地

6.4 图书及信息服务

6.5 教育专家

6.6 教育交流

★教学经费和基础设施足以完成教育计划

★临床教学基地是关键,社区、农村基地必须有

★对图书与信息资源,强调online学习资源

★有教育专家参与教育决策,提供咨询

★为师生提供国内外交流、开阔视野的机会

7. 教育评价

7.1 教育评价机制

7.2 教师和学生的反馈

7.3 利益方的参与

7.4 毕业生质量

★评价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强调的是教育评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

★教师、学生和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获得的反馈信息是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教育评价要有共同利益方的参与

8. 科学研究

8.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8.2 教师科研

8.3 学生科研

★研究活动及成果引入教学:

★将学生和课程引领到科学前沿;

★通过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科学方法

★加强医学教育研究和管理。

9.管理和行政

9.1 管理

9.2 医学院校领导

9.3 行政管理人员

9.4 与卫生部门的相互关系

★民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执行,例如教学委员会

★赋予负责教学的领导以足够的管理权限

★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职责,进行教育培训

★要与相关卫生部门和机构建立建设性的关系

10. 改革与发展

10.1 发展规划

10.2 持续改革

★课程与时俱进,适应卫生服务需要

★以资源定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顺应医学教育趋势,建立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八、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是由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WFME) 在 WHO 的支持下制定的,WFME 于 1998 年启动制定这些标准的项目,最终版本《提高本科医学教育的质量》于 2001年由 WFME 执行委员会通过。它分为九大领域共计 36 个亚领域。其中,①领域是根据医学教育结构和过程中明确的组成部分来定义,包括: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学生考核;学生;教学人员 / 教员;教育资源;教育计划评估;管理和行政;持续更新。②亚领域是每个领域中的具体方面,于操作指标相对应。每个亚领域都有其特定的标准,分为两个层次:基本标准和高质量标准。

九、“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 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1999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of New York, CMB) 理事会批准,资助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该委员会提出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以下简称“基本要求”(GMER)) 。

“基本要求”含七个领域、60条标准。其主要方面包括:

    ①医学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该方面共设11个具体标准。

    ②医学科学基础有10条标准。包括人体结构和机能;行为;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因素;急、慢性疾病病因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和健康干预等。

    ③沟通技能特别重视并独立占据一大领域,共有九条标准。包括与患者及其家属、同事、其他专业人员的有效交流,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④临床技能设10条标准。强调能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处理病人。内容主要包括病理书写;体检;诊断、处理急症、急救;健康评价;合理利用诊疗资源等。

  群体健康和医疗卫生系统设九条标准。主要内容为能了解影响人群的健康、疾病的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社会经济、心理、文化等因素,全球卫生问题,卫生保健系统组织的原则、运转、管理成本、成本/效益分析等。

  信息管理能力设6条标准。主要内容为能收集、检查、使用医学信息来辅助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⑦批判性思维设6条标推。主要内容包括能进行科学思维,敢于质疑,有旺盛的求知欲,能科学地批判资料和信息。

十、“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比较有什么不同点?
 

       由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WFME) 推荐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关注的是本科医学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同时涉及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CMB 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关注的是本科医学教育的最终产出,而不是本科医学教育的过程,也不涉及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它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评估,利用大规模学生的集合分数来反映该学校在医学教育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它强调 7 个方面共同评估医学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单个或部分方面的评估。

十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医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4、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即:现代医学模式 ) 。

       随着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对疾病表现形式的认识,已由传统的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以及多因多果的深层次的表现出来,因而对疾病的认识已不限于生物医学模式,而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去临床医师诊治病人,多重视病人的生物方面,而忽视了病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导致许多心身疾病久治不愈。现代医学模式则要求为病人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提高治疗效果。

十二、什么是PBL?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 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是:由学生组成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老师的作用是提供学习引导和支持,并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主要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 (1) 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 (2)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 (3)成为自主 ( 或自我调节 ) 的学习者; (4) 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组成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老师的作用是提供学习引导和支持,并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十三、什么是OSCE及SP?
 

       OSCE: (objective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简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是一种有效且可信的考试方法,使得把考试从测验实际知识转向测验范围广泛的技能成为可能。在考试中,学生依次通过一系列的“考站”,每一考站呈现特定的临床情景,他们必须展示特定的临床技能,其关键特征在于每一名学生都操作同样的技能系列,并且使用统一标准的评分方案对其进行评分,被认为是以操作为基础的评价的范例。

        SP: 有两个涵义。其一: Standardized Patient( 标准化病人 )—— 是经过培训能可靠地再现典型临床病例的病史和/或查体发现 ( 体征 ) 的人。其二: Simulated Patient( 模拟病人)—— 是指经过培训能够稳定可靠地再现典型临床病例的病史和/或查体发现 ( 体征 ) 的健康人。

十四、什么是“五星级医生”?
 

       新世纪“五星级医生”(FiveStar Doctor) 的概念,是由 WHO 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C博士于1992年提出的。所谓“五星级医生”,即指未来医生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Care Provider,即: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 (2)Decision Maker,即: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 (3)Health Educator,即: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主动、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 (4)Community Leader,即: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5)Service Manager,即: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卫生保健,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五星级医生”也可作为确立我国 21 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标准。 

十五、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基本步骤
 

       认证标准将从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医学本科教育办学标准两方面来考核,一般情况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发布认证结论等步骤。

      认证程序:向认证组织申请,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形成论证报告,认证回访。过程与评估大体相同但认证考查的内容广泛、深度和广度比评估的深、广,而且按标准逐条认证,讲实。

     ①申请认证

申请认证通常包括申请条件和申请审核两个方面。申请条件要求申请单位必须是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已有三届毕业生、学制不低于五年、以本科教育为培养目标的专业所在的高等院校。申请认证的院校还要向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处递交申请报告和申请表,申请报告按照《医学专业认证学校准备工作指南》要求撰写。要求填报学校和专业概况、专业特色、基本办学条件等内容。申请审核是指认证专家委员会收到学校申请报告和申请表后,将对学校的申请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申请学校是否具备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必要时,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可要求申请学校对某些问题做出答复,或进一步提供证明材料。

根据审核情况,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可做出以下两种结论,并做相应处理:一是受理申请,通知申请学校进入自评阶段;二是不受理申请,向申请学校说明理由,认证工作到此停止,学校须在达到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后重新申请认证。

    ②院校自评

自评是申请认证学校专业所在院系对自身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的自我检查与评估,包括办学条件、培养目标等是否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自评工作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自始至终体现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所在院(系)应组织教师、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该项工作。

撰写自评报告是自评阶段的重要工作,自评报告是学校向专家委员会递交的文件,要对专业教育标准的各项内容进行自我评价、说明并附以证明材料,以供审核。自评报告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前言,要求描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专业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总体思路等,其中专业介绍包括历史及现状、专业目标、本专业在学校及国内同类院校中的地位、作用、特色等;二是专业建设与水平,要求依据《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各项指标逐条描述,并围绕主要内容提供翔实的证明材料;三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努力方向,要求重点描述本专业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改进的思路与具体措施等;四是以近五年为主的附件,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本专业教师名单、履历、职称、担任课程等情况,教育部对学校整体办学、教学工作的评价或评估结论及其他应提供的证明材料。

    ③审阅《自评报告》

收到受理通知的院校应在专家现场前1个月将自评报告交到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认证专家委员会对申请学校的自评报告进行审阅,重点审查申请认证的专业是否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应对自评报告作出整体评价。认证专家委员会审阅自评报告后,可产生下面三种结论:①通过自评报告。并于两个月以内组织、派遣考察小组进行实地视察。②基本通过自评报告。对自评报告中少量不明确或欠缺的部分要求申请学校在15天内进一步提供说明、证据或材料,根据补充后的情况再决定是否派遣视察小组。③不通过自评报告。自评报告的内容不能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而学校又不能提供新的证据加以说明。自评报告未通过,至此认证工作停止,两年内不再接受申请。

    ④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现场考察基本程序:

申请认证学校应为专业认证考查专家组准备一间专用工作(会议)室,室内应陈列考查所要求的有关教学和教学管理等资料,如学生的作业、设计、试卷、报告、论文等;展示一系列反映学生真实情况,包括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材料和实物。入校考查应在学校正常教学期间进行,申请认证学校应安排有专人负责配合专业认证考查专家组的工作。

   自我评估报告 (书面和口头汇报)

   校领导做总体汇报

   访问各教研室和医院

   与教师会面

   与学生会面

   与管理人员会面

   与学校领导和高层次管理人员会面

   会议:把初步发现问题向学校做口头反馈

   向学校提供改进和建议的报告

   打印报告终稿 (英文和中文) 并发送给:HMU, AMUCC, WFME, AMEWPR

   进行随访 (认证第二年)

       认证结论通常分为完全认可、有条件认可和不予认可等三种结论,并标明有效期限及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应将认证结论及时通知申请认证学校,并呈报教育部备案。凡通过医学专业认证的学校,可获得医学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颁发的医学专业认证合格证书。医学专业认证委员会应在有关新闻媒介上公布认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