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认证 > 学习资料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5-06-10 15:18:05   作者:第二临床医学院管理员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创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召开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强力支持。

一、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医学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对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深刻阐述。这是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对高等教育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部署和要求。讲话明确指出了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突出强调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希望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包括医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调整高等学校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大医学教育投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对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第三,医学发展新趋势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一是医学的社会性更加突出。医学直接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健康需求的广泛性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更趋全面、个性与多样,更加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整体健康。医学任务正从以防病治病为主逐步向以维护和增进健康、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为主转变,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三是医学公平性更加重要。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能不能以有效的体制机制保证医学的公平性,体现着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四是医学整合性更趋明显。医学正在突破传统的局限,向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发展。五是医学国际化加速发展。医学标准日趋国际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卫生关联性不断上升,使得医学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

面对中央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学教育还不完全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医学教育规模、结构有待优化,尤其是服务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工作亟待加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医学生职业素质及实践能力亟须提高;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办好医学教育的体制机制亟须创新和完善;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有待强化,尤其是医学教育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动性亟须增强。因此,医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一是要求医学教育更加主动服务国家医改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医改需求,满足医改需要,是历史赋予医学教育的新任务、新使命。刘延东国务委员在视察首都医科大学时,特别强调了医学教育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提出了四个围绕的明确要求,即围绕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扎实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围绕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面向基层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围绕住院医师规范化制度建设,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把医学教育规律同高等教育规律紧密结合的有效办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落实四个围绕,必须从医改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医学教育为医改服务的观念。只要是医改需要的,医学教育就要努力做好;只要是有利于医改的,医学教育就要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发挥医学院校人才资源优势,形成医学教育积极主动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要求医学教育更加突出质量提高。提高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此,要坚持走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人文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道路,实现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

三是要求医学教育更加着力推进综合改革。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改革意识、服务意识、忧患意识;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评价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大力推动改革试点和探索;必须动员、吸引广大师生、医药卫生界乃至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改革氛围。 

四是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交叉整合、协同发展。适应医学交叉整合趋势,医学教育要增强学科整合、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协同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医学基础与临床的转化与整合,推动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整合,推动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整合,推动医学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服务的整合。要加强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医院的深度合作,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形成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五是要求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一定意义上,医学无国界。医学教育必须加大开放交流力度,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医疗机构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开展实质性、深层次、紧密型的全方位合作,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与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医学人才,开展更加广泛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使医学教育实现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总之,面向未来,医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服务医改,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医药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质量提高作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力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必须坚定不移把培养和造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各类医学人才作为中心任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促进医学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卓越医学人才

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着力于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明显加强,加快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培养,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改革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大力推进的工作原则,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优化医学教育人才结构

医学教育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科学调控教育规模,着力优化人才类型结构,逐步完善学制学位体系。

一要相对稳定医学教育总体规模。二要适应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按需培养三年制农村实用型初级全科医生。三要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需要,稳步发展长学制医学教育,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四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战略部署和要求,着力构建、发展“5+3”模式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培养高水平的执业医师。这是医学教育结构优化、学制学位调整的重要方向。

今后,教育部将会同卫生部大力推进以“5+3”为重点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紧密衔接,加快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医学专门人才。

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人才培养水平

人才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强化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也是医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力加强以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职业态度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大力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二是医学教育,能力为重。实践教学是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高等医学教育要深化临床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制定临床能力培养标准,规范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要积极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方法,注重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大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条件建设,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医学教育实践性很强。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大力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是保证高质量临床实践教学的关键。要科学制定临床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优化临床教师队伍结构;要大力加强临床教师育人为本的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增强临床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要完善临床教师编制管理办法,严格临床教学职务的聘任制度,明确附属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责任和义务,把教学工作水平作为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临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投入;要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临床教师,鼓励名医为本科生授课;要建立临床教师参与教育计划制定的机制,鼓励和支持临床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育部将实施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在全国重点建设一批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加强对临床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培训,努力提升临床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要加强高校附属医院建设。医学生近一半的修业年限在附属医院,附属医院是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阵地。教育、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各类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对各类临床教学基地的投入。教育部将会同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设,在高校附属医院建设一批集医学生实践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各地教育部门也要加强与当地卫生、发改等部门的合作,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附属医院的改革发展,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加强指导和支持,切实加大对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附属医院要把教育教学作为医院工作的重要任务,确保各项投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要加强社区和公共卫生实践教学等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社区和公共卫生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医情,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和增强基层防病、治病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程”100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计划中,将对医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并同卫生部等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级社区和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社区和公共卫生等基层实践教学基地。

第四,建立健全质量评价制度,确保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健全质量评价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强化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要加强学校的自我评价。强化学校的质量主体地位,以学校自评作为质量评价制度的基础。各医学院校要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特别要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医药卫生部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二要积极推进国家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开展医学教育认证的目的是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与医生执业准入资格制度相衔接,推进卫生行业部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促进学校与卫生部门的紧密联系,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教育部、卫生部已联合印发了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标准,成立了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目前,已开展了6个专业24个专业点的认证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密切与行业部门的合作,完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办法,加快推进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建立起与国际实质等效、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医学生实习执照制度。教育部将配合卫生部研究制定分阶段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办法,逐步建立临床医学教育分阶段质量评价机制,为医学生在学期间的临床实践提供制度保障。